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这些错误不止UX新人会犯 »

想起两件事。一是更新越来越多放在早上了,而前言一类仍习惯于周末下午或晚间写,于是情境感似乎越发不搭。没什么大毛病,但也要像样的至少问一次“早上好”。

第二件事忘记有没说起过;自从文末增加了支援咖啡的赞赏码,很多朋友表达了支持;谢谢各位。然而赞赏消息是看不到用户名的,我很想但无从知晓是哪些朋友在做支持;所以如果愿意,还请各位在赞赏留言中告知;这些代表大家支持的咖啡C一饮为敬;美式。

另外,之前一条赞赏消息里有这样的留言:“好文章是渡过低潮的人生指引”,虽然不知是哪位朋友,但我看到这留言后会抱着共鸣与感激之情,希望您能看到;谢谢。

今早的译文,“Confessions of a UX designer”,UX设计师的忏悔,作者谈到了他在初入UX设计行业时犯过的一些典型错误。觉得原标题有些言重了,虽是戏言;于是稍作演绎,而且这些问题确实不止发生在新手身上。我似乎很少会使用这类风格的标题?

请对美好抱以期待 »

早上在邮箱里翻到一篇来自Medium某个频道的订阅邮件。短短几句,没头没尾,且无新意,却被莫名击中。

不要将未来假想成一片缺失光明的景象。很多美好的、积极的、正面的事物会出现在你的人生当中,你只是还没有意识到。
生命中一些最棒的事往往是不期而遇的,即便我们的规划有所失败;失败的规划甚至有可能引发美好的不期而遇。
与其为未来担忧,不如即刻开始为美好进行播种。我们终日担忧的那些事,99%不会真正发生。
在那不期而遇之前,请对美好抱以期待。

猫与产品设计思维 »

似乎想起,每次边听朴树边敲字时,几乎都是同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每次引用一些歌词时大致也都是相同的两三句;几乎毫不自知。

做上一篇“Julie Zhuo谈如何长久保持动力”时,也在想自己保持动力的深层原因;除了常被评价的“热爱”、“专注”一类有的没的(辞藻过于美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里是彻头彻尾的个人自留地吧。没那么好,没那么糟;理想主义的道路上,面对周遭,总要坚守边界,维护一些至少对自己而言非常珍贵的东西。

今天的文章蛮轻松的,第一次读到就觉得很有意思;或许更多是因为猫,文中主角和我的斑部长好像;作者在DIY猫咪玩具屋的过程中充分实践了产品设计思维,有趣又可爱,我一边做译文一边开心的在笑。

Julie Zhuo谈如何长久保持动力 »

也蛮巧的,刚刚在逛亚马逊时看到了上一篇“Julie Zhuo谈如何思考职业发展”当中提到的“The Secret”一书,中文版书名简单明了,《秘密》,似乎是一本蛮经典的书;如JZ所介绍,其主旨在于“信其会发生,便会发生”。也许可以看看,我不知道。

待读的书越发多了起来。不再向床头堆砌更多的书,夜里真的会倒掉并砸脸,很多次。想想2016年一本接一本的读书效率,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如今只把相对次要的放在外面,任由斑斑部长撕咬;那些得来不易的包括已经绝版的,例如村上春树随笔/游记系列等等,已被小心地放到书柜当中保藏起来。

坦诚讲,最近是觉得有些飘忽。飘忽在很多事之外,眼看着地面在那里却不那么想落下的样子。好久以前有次梦到自己突然会腾空飞起了,就怎样都不愿再停下;记得清晰,隐约也是那样的感觉。总是感到一些事情要变化了,但太多事情却又一如既往。怪怪的吧。Julie Zhuo,“Staying Motivated”。

模糊设计说 »

编者按:还弄出编者按了。这么多年了,第一次有合作作者了。之前有提到会陆续介绍一些新作者,多是我过去或现在的同事,年轻而优秀的设计师们;能通过Beforweb将他们的文字推荐给各位,这是我的荣幸。今天的文章来自Shuya,我在鹅厂时的前同事。   - C7210

最近总在不同的设计文章里遇见vague一词,我不禁杜撰出了一个设计名词——Vague Design。这缘起于我在日常设计中的一些执念。对我个人而言,近些年接触的设计对象全是企业产品,它们庞大又复杂,常使我陷入对逻辑的执念中。这种执念有时候让人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有时候又让人困惑——这个世界确乎是可以被逻辑完整解释的吗?

事实给我的回答通常是否定的。我们总是需要面对(或产出?)一些无法用良好逻辑解释的设计,或是不符合某种依据,或是挑战某种既有结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坦然接受这样的模糊设计呢?在此我稍稍整理了曾经遇到的模糊情景,希望对厘清这一标准有所帮助。

Julie Zhuo谈如何思考职业发展 »

只有一个休息日的周末与令人困倦的暖风,身在曾经熟悉的地方就常会有时空上的错乱感,像闪回;味道、声音都会成为断层的线索;想睡去;我为什么在这里或任何地方。感到做事便有意义;行为本身就是动机。

职业本身是目的还是手段;职业与工作是否等同;事业又如何;所有的平凡、不凡该何去何从;往何处行,才不虚此行。

太久没做长译文,做的脑子有些发木。但Julie Zhuo的文章翻译起来一如既往的舒适着,一旦找到她特有的笔触与感觉。实际上每次做她的文章都感到没必要进行介绍,却每每都会讲到“JZ,Facebook产品设计VP”一类,或“我的女神”一类。哈。

略长的文字,值得读与思考。下面进入译文。

怎样使WireframeKit组件库变得更好? »

各位新年好。虽然不是正日子,氛围却已如此了,拜早年先。

发了半年多的WireframeKit for Sketch近来也更新到iOS 11版本了(老用户免费升级),接下来一年的上新计划也一点点制定了起来,希望新的产出可以更加丰富、实用,更加产品模式化,突破以元模式为主的系统原生层面。

与现实中的产品设计流程类似,在迭代开始之前,还需经由必要的调研才能进入更细化的目标定位与需求分析阶段。因此希望向各位购买过WireframeKit for Sketch的朋友们进行了解:大家平时是怎样使用这套组件库的?

Beforweb入驻Flipboard红板报 »

近来入驻Flipboard了。中国区独立运营的Flipboard红板报。

不曾接受在名义或实质上入驻任何内容平台,因为不觉得真正必要,毕竟这些只是我个人长年以来的自娱自乐而已,还有太多需要进步和提升;但这次Flipboard的老师来找到我时,自然而然便答应下来,因为这让我觉得开心和自豪。

这种心情有些类似当年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老师问我要不要翻译Josh Clark的新作“Designing For Touch”(触类旁通 - 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时的那样?大约皆是出于情怀。

我的一些草图 »

刚刚看到公司天台的草坪里那一大堆上周末遗留下来的积雪已经消融殆尽,就想起可以发些草图上来。说是水贴也不尽然,与之前的工作笔记 - 关于用户成熟度与产品设计策略类似,都是自己在DPUX的设计工作产出。这类内容慢慢习惯性地做下去的话,搞不好要上直播了。

草图就是这样一种东西,首先够草,其次是图。草,重在高效与易迭代,图,意在可视化传达信息。草图与绘画无关,当然绘画技巧通常有助于草图的表现力;我不会绘画,换个角度来看,却也有效地避免了在草图阶段陷入视觉表现的细节当中。

随便贴些有的没的;相关产品上线了才敢做这件事。

关于朴树演唱会、大雪与体验闭环 »

正这样坐在ZOO,投影壁上是长颈鹿与幼狮,窗外隐约还可见到一些积雪,零星的雨花不动声色地飘落着。

刚刚结束教会上午日程,小组交流恕不参与,跑出来窝着敲字看书,倒也想起高中时日常逃课的情景。那时逃课都做些什么来的?印象里是跑到南开中学后街淘打口磁带为主,也会买张地铁票坐在空荡荡的车厢里听着歌发呆,很偶尔会和一起逃课的同学们找一家黑网吧连线红警95的样子。音乐老师也容得我们去他的地下钢琴教室排练、闲聊甚至抽烟,只要中午肯帮他出去买一份青椒炒肉便没问题。

ZOO店窗外,一些姑娘正在与卖场里摆放的一棵棵假的不能再假的桃花树合影。剪刀手贴着脸。开心就好。大家一起来干杯,为这个快乐的年代。

今天只是念叨些有的没的,就那么回事。昨晚到无锡看了朴树演唱会,终于。有将近13年没去过这个城市。大雪,回忆起来除了漆黑的夜空与寥寥无几的珊阑灯火以外,一切几乎都是白茫茫的。大雪,一路车窗外的,城市道路边的,树上、房顶上骤然坠落的。在南方这么久,印象中上一次如此肆意的降雪还是2008年初?即整整十年前。

Pages